网络上散布谣言如何定性?
2025-11-03商丘刑事律师
网络上散布谣言如何定性?
1.如果散布谣言的行为尚未达到严重程度,但已对社会公共秩序造成了一定影响,则可能依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》第二十五条的规定受到行政处罚。
2.当散布谣言的行为达到了足以扰乱公共秩序、破坏社会稳定或者造成重大损失的程度时,则可能触犯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》中关于编造、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等相关条款,构成犯罪。
【相关法条】
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》第二十五条:“有下列行为之一的,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,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;情节较轻的,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:(一)散布谣言,谎报险情、疫情、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……”
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》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一【编造、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】:“投放虚假爆炸性、毒害性、放射性物质或者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,或者编造爆炸威胁、生化威胁、放射威胁等恐怖信息,或者明知是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,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,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、拘役或者管制;造成严重后果的,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。”
私人信息被公开散布能否构成侵权?
私人信息被公开散布可能构成侵权。根据我国现行法律法规,个人的隐私权受到保护,未经本人同意,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非法收集、使用、加工、传输他人个人信息,也不得非法买卖、提供或者公开他人的个人信息。如果行为人违反了上述规定,导致他人隐私泄露,并因此给他人造成了损害,那么该行为人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。
【相关法条】
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》第一千零三十二条
自然人享有隐私权。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、侵扰、泄露、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。
《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》第十条
任何组织、个人不得非法收集、使用、加工、传输他人个人信息,不得非法买卖、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;不得从事危害国家安全、公共利益的个人信息处理活动。
针对网络上散布谣言的行为,我国法律法规已经设置了较为完善的规制措施。公民在使用互联网时应当遵守相关法律法规,自觉维护良好的网络环境。同时,也提醒广大网民提高辨别能力,不轻信未经证实的消息,共同营造清朗健康的网络空间。
